中文English

当前位置: 首页  >   机构  >   离退休干部局  >  《老干部园地》期刊  >  2019年  >  2019年第06期

“干院”的前世今生/刘淑芬

日期:2020-01-19 作者: 来源:离退休干部局 【字号: 打印本页

  1980年夏天,我和我爱人从华南热作学院调到中国农垦干部学校——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的前身,我们亲切地称她为“干院”。辗转数日,到了河北省涿县东城坊乡,却找不到学校。当地老乡也不知道具体地址,遥指一片黄沙土地,告诉兴许在那边。我们顺着那条崎岖的小路往前,看见几排半旧的砖瓦房,到了院子门口,没看到大门也没看到牌匾,走进去打听一番,才知道这就是复办的中国农垦干部学校。当晚我们在临时住所,一张简陋床板,没有像样的家具,顾不了那么多,舟车劳顿、倒头就睡。次日凌晨便得到通知,立即到办公室开会。时间紧迫,顾不上什么个人得失、眼下困难、未来前途,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——招生和开学准备。

  中国农垦干部学校复办初期,条件之艰苦,可能现代年轻人很难想象。刮风时黄沙漫卷、铺天盖地,下雨时道路湿滑、泥泞不堪;冬天没有暖气,用火炉烧煤取暖,稍有不慎就发生煤气中毒事故;夏天没有风扇,大家汗流浃背,饱受蚊虫叮咬;没有教室,只搭建几间简易活动房,上课开会都在活动房里。1980年冬,原农业部部长何康到校考察,在活动房里接见全校职工,他说:“这里条件艰苦简陋,但却承担着全国农垦干部的培训重任,关系着今后农业发展的大计。”他指着炉子里的火,“你们就像这团火,燃烧自己,发光发热!要靠自己的力量克服困难,创造条件,把学校建起来……”何部长谆谆教导和殷切希望,坚定了我们办好学校的决心和信心。没有退路,只有战胜困难,勇往直前!

  当时学校没有教师,也没有教材,就从全国各垦区调入几名教师,又从行政技术干部中选拔优秀人才,转行当教师,初步拉起一支教师队伍。但我们没有干部教育的经验,怎么办?走出去,到中央党校及高等院校去学习取经,请有经验的老师来校授课,老师学员一起听课讨论。下基层,到基层农场了解情况和培训需求,把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农场的实际,总结提炼、组编教材,认真备课、写讲稿。为编出符合学员实际需求的教材,老师经常不舍昼夜,加班加点。第一代教师用赤诚的心和坚强的毅力,孜孜不倦地钻研,逐渐提高成长,终于实现美好的愿望——登上讲台,成为干校首批教员,把对“三农”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化为三尺讲台上的终身坚守。

  学校的成功创办,除了老师们的坚守,也得益于学员们的努力。他们千里迢迢背着行囊,从黑龙江、海南、新疆、云南等边远地方不辞辛苦而来,为的是学习知识、提高管理水平、促进农业发展,来到学校和我们一样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。

  当时学校没有娱乐设施,只有一台20寸彩电,夜幕降临时全校师生及家属围坐一起,看得津津有味;只有一部电话,外边打电话进来,传达室老头儿就满院子里喊,经常因找不到人或断线而接不到电话;没有一个邮箱,想寄封信,要跑到几里以外的乡政府才能找到邮局;没有公共浴池,学员洗澡困难,只好到闲置的小磨坊冲澡,冬天水流到院子里立刻结冰;没有卫生间,唯一的公共厕所搭建野地里,天黑了要结伴儿前行;没有公交车,外出办事要跑到乡政府,再乘小巴车出行,一天只有1 2趟车,赶不上就得徒步走几个小时才能到县城。

  学员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学习、生活,他们却从不抱怨,而且能脸上充满阳光,每天兴致勃勃的去听课。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和顽强的毅力,深深地感动着我们、鼓舞着我们,在他们面前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?我们只有一个心思,再苦再累也要想尽一切办法,让学员学到真正的科学知识和现代化农场管理方法。

  我们的不懈努力,也赢得了学员的尊重,浓浓的师生感情把我们连接在一起。每期培训班学习结业时,表扬信、感谢信贴满墙,学员离校时,全校教职工夹道欢送,恋恋不舍。很多学员离开校园后,心里依然牵挂着学校和老师,他们出谋献策支持学校发展,还把农场计划外自己舍不得吃的一点点细粮,用来支援学校,改善教工生活。有的学员知道冬天缺水果,特地送来南方新鲜水果,我们吃在嘴上、甜在心里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,涌泉之恩以心相报,这种友谊给我们带来无限温暖和力量。

  在党的关怀下,在学员的支持鼓励下,全校教职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——办好农垦干校,团结协作、开拓进取、勇往直前,在拼搏奋斗中书写拓荒创业的历史篇章,为学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。多年来,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“三农”干部和出色的企业家,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褒奖。

  20世纪80年代中期,学校由河北涿县迁到北京市昌平区霍营乡,更名为“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”(后更名为农业部北京农垦管理干部学院),牌匾十分耀眼。学院职能进一步拓宽,开办了学历教育,为适应新变化新要求,全院教职工立即投入到全新的工作,再一次编写新教材。几年来的积累,教师教学经验和新知识更加丰富,编写了适合成人教育的系列教材,部分教材成为北京干部学院共用教材,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得以改进,教学水平得到提高,成为培养农业企业家的摇篮。

  2000年前后,学院又面临新的抉择,是继续从事学历教育,还是从事干部培训。最终学院人秉承“崇农、系农、爱农”的传统,决定取消学历教育,专攻农业系统管理干部培养,怀着对农业事业的热爱和真诚、对工作的执着、对未来憧憬,满怀激情的开启第二次创业转型。学院将重点转移到培训新型农业干部和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,开展国际农业人才培训交流与合作,开展全国农业局长培训以及农业领导干部专题研究培训等,成为农业农村干部培训基地,提高干部素质的摇篮。有付出方能结硕果,从农干院走出去的许多学员成为优秀的领导者和成功的企业家,为“三农”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  而今,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、中国共产党农业农村部党校两块牌子高悬在校门口,学院发生巨大变化,校园里高楼矗立,教室内一派书香画卷,电脑、空调、暖气等现代化办公生活设备一应俱全,互联网与世界相连,信息灵通便利,一览天下眼界宽,道路两边梧桐成荫、松柏叠翠,鸟语花香,不是花园胜似花园。教师水平越来越高,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硕士、博士研究生,充实教师队伍,聘请知名专家来院讲课……搭建起一支高素质的师资梯队,学院培训基础能力、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,为培养高素质“三农”人才提供有力保障。新时代赋予新使命,从峥嵘岁月一路走来的“干院”人,将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勇于进取,挑起重担,站在历史新起点,向着一流干部人才学府的目标不断攀登,谱写更加绚丽的发展新篇章,在拼搏中创造着美好未来。

  (农业农村部管理干部学院刘淑芬)